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七大看点
2024-03-06 来自: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浏览次数:81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报告工作的重要文件,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相关表述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方金融研究所宏观团队认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以下七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指出我国经济面临的四大困难与挑战。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而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沿用了这一表述,可以认为,去年末至今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四大困难与挑战仍然存在。同时,报告中同样指出了当前中小企业、就业市场、公共服务、地方财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其他问题。
此外,报告对于外部环境的定调也出现了变化,与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新增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循环存在干扰”等表述,可见近期地缘政治、经贸形势变化之剧烈。而这也意味着,国内大循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第二,5%的经济增长目标隐含了更强的稳增长诉求。虽然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了5%的增长目标,但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2023年GDP两年平均增速实际上仅为4.1%,这不仅距离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有差距,也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存在差距。而2024年是我国疫情转段后的第二年,基数效应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可能由大幅拉动变为小幅拖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5%”的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隐含了较强的稳增长诉求,对应的政策取向也会较去年更加积极。
第三,相比于稳增长,稳就业需要出台更多举措。本次报告与2023年一样,均提出了12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和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但与2023年相比,今年稳就业所面临的压力可能相对更大:一方面,2023年经济步入常态化后,部分企业此前积压的用工需求得到释放,这对于就业市场形成了支撑,但今年这一效应将明显消退;另一方面,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这为稳就业带来了额外的压力。2023年全年,我国实际GDP增长5.2%,而对应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44万人,仅略高于1200万人的目标值。2024年若要实现12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除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外,可能需要额外的稳就业政策出台。
第四,“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调没有发生变化。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调后,本次报告同样延续了这一表述,且同样指出了“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总的来看,整体的政策取向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更进一步”的概率下降。与以往相比,当前对于政策的表述实际上已经较为积极,考虑到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在持续加码,后续各类政策或将在宽松的方向上继续推进。
此外,报告对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自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后,本次报告对于政策“一致性”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要求,而我们总结其中的几大关键词分别是“与市场沟通”、“协同联动”、“前瞻性”、“跟踪评估”,总地来看,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向稳定、透明、可预期更进一步,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也将增强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五,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意味着财政政策将更加“有为”。本次报告指出,2024年赤字率拟安排在3%,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元,这两方面实际上均未有超预期之处。但是继去年10月发行的万亿元新增国债后,2024年再度安排了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重大战略实施,并且此后连续几年都将发行。但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向领域、持续发行年份以及年内是否会二次安排等问题,并没有做出特别的说明,这不仅为后续财政政策的施政空间留下了充足的余地,也为市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第六,货币政策再提“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和“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是新看点。本次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同样大部分延续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但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要点有三:一是报告继续提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而继2月5年期LPR超预期下调后,这一表述仍然存在,说明后续政策利率有继续下调的空间;二是本次报告新增了“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的表述,这在前几次会议是不曾出现过的,而这也可能一方面意味着部分通过空转进行套利的金融活动将面临更强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相比于M2、社融总量的增长,政策层面开始更加关注货币政策“质”的层面;三是本次报告货币政策部分新增了“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表述,而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部门,未来可能在稳定资本市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本次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其余表述基本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同,可参考九方金融研究所此前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了哪些信号》一文)
第七,重点工作部署更加全面。与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本次报告提出的政府工作任务相对更加全面,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民生、对外开放、风险防范、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区域发展、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地部署。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1)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工作的第一项便是“以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本次会议同样将这一工作放在首位,且新增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表述。且为了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次报告新增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重点工作,并将之放在了第二位,即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前两项均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我们认为,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会成为未来长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且出台的政策力度可能强于传统的总需求刺激政策。
具体到产业层面,本次报告提及了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基本延续了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划定的领域,我们再度提示,这些行业可能也将未来几年内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本次报告对于数字经济的关注度更高、涉及篇幅更长,且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这表明除了数字经济行业本身的发展,将数字经济与各行各业结合、以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的观念已经开始形成。
2)扩大内需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我们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新型消费、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可能是2024年扩大有效需求的三条主线。此后政策便提出要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而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延续了此前的表述。在此,我们仍然认为2024年新型消费、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将在稳定总需求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而除此之外,本次报告提出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或表明政策对于“有效投资”的倾斜将更多,而与旧经济相关的“无效投资”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
3)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继续加强。对于民营经济的讨论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和重大会议中均有涉及,但这次报告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这实际上明确规定了2024年金融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且与以往会议的表述有较大差别。我们认为,这一表述的出现意味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有明显提升。
4)房地产、地方债务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得到关注。与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似,本次报告同样指出了“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三大风险,而在风险化解与防控机制方面,有两方面较大的改变:房地产领域,新增了“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表述,可以认为与以往几次重要会议相比,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表述还是更偏积极了一些,短期内针对需求端的地产市场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地方债务方面,则是提出了“建立同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这意味着对于地方债务的管控将延续,但具体的监管方式将出现优化与调整。
作者:九方金融研究所
链接:https://xueqiu.com/1438272693/28082119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