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李玉院士:发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大格局中的作用(二)

2022-11-16  来自: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浏览次数:23

二、食用菌产业与粮食内在关系

(一)食用菌是不影响粮食和大食物生产的友好型产业

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食用菌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我给食用菌生产总结了“五不争”特点。一是不与人争粮。种食用菌不需要用粮食,它的基料是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不像养殖业离不开粮食。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实际上马不吃粮食不肥,它虽然是草食动物,也需要补充包含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的粮食。二是不与粮争地。种庄稼需要好的耕地,而种食用菌不需要,沟渠、林下、荒地、沙漠、石漠化土地都能栽培。三是不与地争肥。不单不争肥,还创造有机肥。我们栽培双孢菇的基料要经过三次发酵,它的核心词是英语里的compost,就是堆制肥料的意思,通过高温杀灭病菌做基料。我每次去看双孢菇基地,都要尝一尝它的基料,有没有臭味、酸败味,有没有发酵好。看到白花花的蘑菇长出来,心里特别高兴,发酵好的基料不仅能种有机粮食,而且用它养牛、养鸡都不用单独消杀灭菌,这样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也建成了,一举多得。四是不与农争时。食用菌种植不受农时制约,任何季节只要想种就能种得出来,农忙时可以不种,农闲的时候再种,不影响种庄稼。食用菌还是救荒作物、应急作物。像中原地区、黄淮海平原如果夏天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春播作物都不行了,过了八月份荞麦都不能种了,怎么办?我们可以很快就能种出蘑菇来代替粮食,成为应急、救命的食品。五是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同其他农业产业相比,菌类生产是节水的。生产同比例的干物质,比如水稻、小麦、玉米,食用菌的用水量只是它们的几百分之一。在粮食和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形势下,节水就是节粮。食用菌不但不与粮食和农业生产争资源,还能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点草成金。所以说食用菌是一个“利万物而不争”的产业,是不影响粮食和大食物生产的友好型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很好的市场前景。

食用菌 

(二)食用菌的发展为粮食提供新动能

中国的食用菌在1978年前还是个小不点。1978年,总产量5.78万吨,经过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增加,在 2020 年就超过了 4000 万吨,增长大约 700 倍;产值由不足 1 亿元增长到3000 亿元。查一下世界粮食发展史,或者是世界食用菌发展史,或者中国作物学的发展史,有哪一个地区、哪里能够在40多年的时间里,使哪一种作物、哪一种产业有如此高速的增长?只有中国,只有我们这一代中国食用菌人做到了,让世界瞩目。不起眼的小蘑菇,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继粮食(谷物)、油料、蔬菜、水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中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如果仔细分的话,我们现在油料的进口总量已经超过1亿吨,考虑这个因素,食用菌在中国种植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所以,食用菌是一个真正的大食物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了生力军,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成了新引擎,在粮食中成了新抓手,在构建“双循环”大格局中成了新动能。

食用菌 

李玉院士在吉林延边州八家子镇桑黄基地考察指导。

农业农村部曾做过统计,在8年的脱贫攻坚过程中,592 个贫困县里大约有72% 的县食用菌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小蘑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彰显出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受农民欢迎等鲜明特点。我们团队研发的玉木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金米村点赞的一个品种,短短几年间,玉木耳菌种就累计推广了10亿袋以上,实现产值超过了60亿元,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食用菌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桑黄。业内有句话叫“栽桑黄,木炼金”,意思是把一些废弃的枝丫粉碎加工种植桑黄,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产品的高值化。吉林省延边州八家子镇在脱贫攻坚中发展桑黄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这两年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发展桑黄产业,建立了 1 700 多栋大棚,成为中国桑黄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形成了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我们正在筹备桑黄产业大会,把全世界的桑黄界同行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中国桑黄产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它在构建大食物格局中的作用。我是真心希望桑黄真正成为食用菌产业中异军突起的新军,成为中国人更加重视的另一个“灵芝”。

食用菌 

2021420日,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食用菌协会在柞水召开“纪念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一周年座谈会”。

2020 4 月至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既是对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的赞许,也是对中国食用菌人的肯定和激励。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说是点赞。2021420日,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食用菌协会在柞水召开“纪念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一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总书记提出“小木耳大产业”,不仅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这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对过去40多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里程碑式的肯定,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宣言书;更是一个进军号,指明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号召我们中国食用菌人沿着“小木耳大产业”这个道路继续前进,把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2022 4 19 日至 22日,在纪念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两周年之际,科技部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中国食用菌协会等举办“食用菌产业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班开班式和为培训班授课的近20位部委和地方政府、高校相关负责人和专家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特别是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影响,阐述了食用菌在粮食和食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食用菌是粮食和食物生力军。

(三)食用菌的合作前景为粮食拓宽了空间

食用菌产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人民历史上就喜好食用菌。对蘑菇的喜好不分贫富贵贱、人种肤色和宗教信仰,人民把蘑菇视为“上帝的食物”。可以说,食用菌是绿色美味食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用菌走向世界,食用菌的合作逐步展开,赢得了世界的肯定与尊重。我们团队不仅与欧美、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开展菌物合作,还将玉木耳、双孢菇等十几种菌菇技术推广到非洲地区。吉林农业大学和赞比亚大学合作运营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我们团队作为吉海农集团海农赞比亚公司的技术支撑,建成了赞比亚食用菌工厂,日产食用菌2~3吨,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对食用菌的需求,而且出口至南非、坦桑尼亚、马拉维等。这一项目获得了我国商务部、赞比亚政府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人民日报》曾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百姓全年吃上蘑菇”为题予以报道。目前,中国食用菌技术已推广到100多个地区,为解决非洲地区粮食和食物问题作出了贡献。在应对粮食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食用菌产业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完待续)

食用菌 

   在坦桑尼亚,在由李玉院士团队作技术支撑的食用菌基地,中国公司雇用的赞比亚员工正在采摘杏鲍菇。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研究(原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关键词: 食用菌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专营 食用菌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599821818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 XML

本站关键字: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