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专家团队40年辛勤耕耘结硕果
2025-03-14 来自: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浏览次数:18
1 历史沿革与奠基期(1980-2000年):奠定产业基础
沈阳农业大学对辽宁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支撑始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辽宁省食用菌产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面临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以吴梅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及以李天来院士、何莉莉教授、孙军德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专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为我省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吴梅教授作为学科奠基人,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工作。她带领团队建立东北地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筛选出适应辽宁气候的香菇、平菇优良菌株,并创立"木屑-玉米芯混合基质栽培法",将传统段木栽培周期缩短40%,产量提升30%,推动辽东地区形成规模化香菇产业带。
何莉莉教授及李天来院士聚焦食用菌生理生态研究,创新提出"温光耦合调控出菇技术"。通过建立温度、光照与子实体发育的关系,解决了北方冬季低温导致出菇率低的难题,使辽宁反季节香菇产量提高50%以上。她主持编制的《辽宁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成为行业首部地方标准,指导建昌、岫岩等地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
孙军德教授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取得突破。针对辽宁高发的木霉病、菇蚊危害,他研发出"菌袋微孔通气防污染技术"和"粘板诱杀法",使污染率从35%降至8%以下。其团队建立的"三级预警防控体系"在辽东半岛推广后,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
此阶段,沈农专家团队累计选育审定品种5个,制定技术标准4项,培训技术人员1.2万人次,推动辽宁食用菌年产量从1980年的0.8万吨增至2000年的12万吨,奠定食用菌主产省地位。
2 科技创新与升级期(2001-2015年):驱动产业转型
进入21世纪,沈农以范文丽教授、辛广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专家团队围绕工厂化生产、品种开发、循环农业等方向开展系统创新,助力产业向现代化转型。
李天来院士继续带领设施园艺团队突破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层架式立体栽培系统"和"环境因子调控模型",实现温湿度波动控制在±1℃、±5%以内,单位面积产能提升3倍。
孙军德教授团队带着辽蛹虫草产业并实现持续突破。成功驯化蛹虫草等6个高值品种,其中"辽蛹1号"虫草素含量达1.2%,打破南方品种垄断。创建的"林下仿生栽培模式"在桓仁、宽甸等山区推广5万亩,亩均效益超万元。
范文丽教授攻克液体菌种技术瓶颈。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参数,将菌种制备周期从45天压缩至7天,污染率低于1%。开发的"液体菌种自动接种机"实现接种效率3000袋/小时,设备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1/3,推动全省液体菌种应用率从15%提升至65%。
此阶段,团队研发的"菌渣基质化利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年处理菌渣30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20%;建立的"北纬40°香菇高产技术体系"使单产突破35kg/m³,推动辽宁成为我国北方大的香菇出口基地。
3 全产业链服务期(2016年至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食用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省食用菌产业也开启了蓬勃发展,以舒黎黎、仇志恒、于晓丹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专家团队,沈农专家团队着眼全产业链升级,在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质量追溯等领域开展系统服务,推动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刘兴安等中青年专家团队开发"食用菌生产智能管控云平台",集成环境监控、生长预测、专家决策等功能,在45个基地部署后,管理效率提升40%,推动了大连、丹东朝阳、新宾等地建成标准化示范区。
食用菌资源评价及产业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舒黎黎等青年专家建立了绣球菌种质资源库、标本库、有效成分库、活体库及各代表种的全基因组信息库,共收集有绣球菌科全部物种代表,厘清了绣球菌的分类地位及系统进化关系,最终建立了绣球菌种质资源多维时空评价及利用体系,为绣球菌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为新品种选育和产品研发等奠定了优异的种质基础。同时其研发的绣球菌栽培专用的草酸抑制剂及生物酶制剂,形成了绣球菌专用栽培基质及栽培基质的二次补料技术,可将绣球菌吃料期由60d缩短至45d;此外,还建立了绣球菌原基形成时期的CO2控制模型及温度控制模型,以此确定了原基形成期的环境条件及菌棒袋口处理工艺,可将绣球菌原基形成期由30d缩短至15d。集成创新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3.5元/棒,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家大型绣球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应用,累计创造产值5.5亿元。
精深加工技术取得系列突破:仇志恒等青年专家开发了超微粉碎联合酶解技术,提取香菇多糖纯度可达95%以上;创新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使蛹虫草功能成分得率提高32%;研制出香菇脆片、菌菇酱等8大类26种即食产品,附加值提升5-8倍。相关技术支撑相关企业建成10万吨级深加工基地。开展的绣球菌β-葡聚糖定向富集研究方面,采用超高压细胞破壁联合梯度膜分离技术,攻克β-葡聚糖提取纯度低的问题,从传统工艺的70%提升至95%,产能提高3倍。相关技术转化至多家公司,开发出增强免疫力功能饮品,产品附加值提升8倍。在食用菌风味物质锁定方面,通过HS-SPME-GC-MS联用技术解析挥发性成分,建立"低温真空浓缩-微胶囊包埋"工艺,保留98%的特征香气物质,突破即食产品风味流失难题。
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专家团队构建的"从菌种到餐桌"全程追溯系统,实现重金属、农残等12项指标在线监测,推动朝阳香菇、抚顺黑木耳获批地理标志产品。研发的"近红外快速检测仪"3分钟可完成品质分析,检测成本降低80%。
4 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实践
在脱贫攻坚战中,沈农专家团队创新"三链融合"服务模式:
技术链:在岫岩、清原等15个贫困县建立"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村级服务站"三级体系,推广"傻瓜式"栽培技术包。
价值链:开发"菌菜轮作""光伏菌棚"等复合模式,使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
利益链:指导成立合作社78家,建立"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在阜蒙县化石戈镇,团队推广的"光伏香菇"模式,利用棚顶发电、棚内种菇,带动12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8万元。2020年该镇整镇脱贫案例入选产业扶贫百佳案例。
5 未来发展方向
面向"十五五",沈农食用菌团队正着力:
种源创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选育耐低温、高多糖含量的突破性品种。
智能生产:研发基于5G的无人化菇房和AI生长决策系统。
大健康产业:开发食用菌特医食品、生物制剂等高值化产品。
双碳战略:完善"菌-肥-粮"循环模式,构建零碳菇业体系。
历经40年接续奋斗,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团队累计培养专业人才2300余人,获省部级奖励27项,技术成果覆盖全省85%以上产区。在科技支撑下,辽宁食用菌年产量达130多万吨,位居前列,真正实现了"小蘑菇"成就"大产业"的蜕变。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沈农智慧。
本文源自:中国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