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发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大格局中的作用(一)
2022-11-08 来自: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浏览次数:57
编者按:近日出版的《安徽乡村振兴研究》(原《安徽行政学院学报》)(国内刊号:CN 34-1341/S;刊号:ISSN 2097-1931)2022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李玉教授的文章《发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大格局中的作用》。文章阐述了食用菌大食物观的提出及其依据,深刻揭示了食用菌与粮食的内在关系,鲜明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是粮安、民安、国安的重要基础保障,提出要在大食物观指导下, 从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去研究和思考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大格局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有效发挥食用菌在粮食大格局中作用的重要途径。李玉院士的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推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食用菌保障粮食和大食物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发挥食用菌在构建粮食大格局中的作用 李 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一、食用菌大食物观的提出及其依据
(一)大食物观的提出
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一号文件把“树立大食物观”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年12月28日,总书记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讲粮食,实际上是食物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 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3月6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时作了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二)食用菌大食物观的提出
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调整优化食物的结构,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更健康。因此,要深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2017年一号文件写进了食用菌,要求“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2019年一号文件再提食用菌发展,要求“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食用菌大食物观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确立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020年4月,总书记在陕西榨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调研木耳产业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时,称赞“小木耳大产业”。5月11日,总书记到山西大同黄花生产基地调研时说:“我上个月去了陕西秦岭山区的一个村叫金米村,那里种木耳形成了产业化,我称赞他们是'小木耳大产业'。你们这里也是'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同年12月28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提到“小木耳大产业”。对一个品种、一个产业反复强调,说明总书记对食用菌产业的高度重视,对中国饭碗里的大食物牵挂于心。“小木耳大产业”的提出,奠定了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在大食物观中的地位,也指明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
2020年4月20日,总书记在陕西柞水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三)食用菌大食物观提出的依据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食用菌作为大食物来看了。《神农本草经》《礼记》都记载了不同的食用菌类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认知食用菌早的,也是世界上栽培食用菌早的。现在很多人只把食用菌当作蔬菜,这不准确。中国先人对“菌”的认知,定位就是粮食和大食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以捕猎、采集为生,各种飞鸟、走兽、鱼虾和植物以及覃菌的子实体等都是食物的主要来源。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百草”就是指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各种植物。我们老祖宗发明“菌”字的时候,当时这个“菌”字并不是现在的病菌、细菌的意思。古代的“菌”是指蘑菇(蘑菇是元朝才出现的名词)。甲骨文中的“菌”是形声字,上面是个草字头,说明它是草本生物,生长在草木之上,草字头下面一个“困”(读 xun ),在方框里放个“禾”字。《说文解字》解释:“困,廪之圆者。”即一个圆顶的粮仓,意思就是里头藏了很多粮食。在当时的陪葬品里,就有很多粮仓陪葬。这清楚地告诉我们,食用菌不仅是蔬菜和副食产品,同时也是粮食。遗憾的是,好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告诉我们食用菌就是粮食,而现在不少人还认为它不是粮食,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在大食物观理念指导下,宣传食用菌的大粮食、大食物本质,让更多的人认识食用菌、接受食用菌,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社会也把食用菌作为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性粮食难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都大力倡导大粮食观、大食物观。2015年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饥饿、粮食营养不良的目标,包括粮食和食物的数量供给、质量和营养品质三个方面。面对疫病和气候危机凸显的粮食和食物问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努力改善粮食体系,支持普及健康膳食,尤其注重惠及脆弱群体;粮农组织积极推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食物来源的多元化。
2021年10月,在中国农业农村部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举办了2021年度“粮食英雄”评选,经过专家评审和大众推荐,把“粮食英雄”的称号送给了我和另外5位果蔬科技工作者。当时很多人就问,你一个搞食用菌的,怎么成了粮食英雄?实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发布2021年度粮食英雄评选消息时,特地作了解释:“此处'粮食'指广义的食物概念。”2021年是“果蔬年”,因此“粮食英雄”评选的主题定位于表彰在果蔬生产、减少果树损失和浪费以及相关健康饮食推广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粮食英雄”的荣誉授予我,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对我们中国全体食用菌人的肯定,更是肯定了食用菌是真正的大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这个评选引导和推动了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宣示了大粮食观、大食物观,有助于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未完待续)
“蘑菇院士”李玉情系食用菌产业发展,深入木耳产业基地调研指导。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研究(原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